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拉开了企业国际化运营的大帷幕。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门越开越大,中国企业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凭借高质量、高技术、高精尖的中国工程,铸造强国“元”力量。《易经》中,“元”被认为是万物起点,中国工程实力铸造强国“元”力量!
所有现代文明创造的新生成果,汇聚成了一条气势恢宏的时代江流,《强国重企》就是万千浪花中涌现的绚烂一朵——从企业的发展史切入,管窥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文明观察视角和理论分析维度。
一、 “企业”的时代角色
全书的第一章,作者提出了关于“企业”的基本设问:企业是什么……为什么所有大企业都渴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培育强国重企?
我们用全球的视野,历史的思维、人文的视角观察企业:“企业……不仅是冰冷的机器、厂房,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组织……”它们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开,比如“古丝绸之路上阿拉伯商队的黄沙和驼铃”、“纽约那斯克上市的香槟与钟声”、“大西洋上劈波斩浪的荷兰商船”、“城市大街小巷中穿梭的快递小哥”,也可以是具体的企业主体,比如“基于血缘亲缘的欧洲百年家族企业”、“为全民所共有、被同一种理想所凝聚的中国国有企业”。
二、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8年以来持续一年多的中美贸易摩擦警醒、鞭策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国博弈主要通过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的实力比拼来实现,单依靠规模和体量并不足以震慑对手,必须加快建设一大批在各个行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核心能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第一,中国企业的短板
书中指出以下短板:一是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除了军工、航天、能源等少数产业外,拥有自主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仍是少数。以信息网络产业为例,中国目前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依赖西方的系统开发工具。二是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落后。创新仍然停留在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层面;三是转型升级发展和战略开拓能力不足。
第二,中国企业的机遇
站在中国基本国情的立场上,作者对“世界一流”进行了深入思考: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建设符合中国国情、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是得到某些国家的认可;我们需要的是世界一流的强大竞争力和不被“一剑封喉”的国家安全,而不仅仅是世界500强的荣誉榜单;我们需要的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进步,国家扎扎实实的发展,人民切切实实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世界一流”这四个字。
中国具有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国家优势、市场优势,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条件。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使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更加紧密契合国家战略。
三、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工程”
重大工程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参与国际竞争,培养工程人才,高效整合运用国家资源,通过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助推国家强盛崛起。
在战略层面,都是执行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关系本国命运,需要举全国之力去推动。在社会层面,还附着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和民生发展寄托,两者是高效整合资源、组合创新、跨界合作、放大资源禀赋的重要平台。对此,作者从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是紧跟国家战略,以国家需要为导向,主动参与、积极承担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任务,通过国家级平台不断集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各种资源,通过国家的支持汇聚持续强大的发展能量,将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紧绑定在一起。
二是集中主要精力和优势资源全力掌握建设重大工程、重大专项任务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形成和核心主业高度相关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培育强大核心主业和世界领先产品,以此打造全球竞争力和行业引领力。
三提升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是摒弃守成思维,通过打造跨界合作平台,参与更新、更大、更艰巨的国家重大工程,提升企业战略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完善能力、持续盈利能力,不断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五是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集聚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不断完善企业的选人之策、育人之道、留人之术,通过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锻炼培养出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专业人才,以一流的人才成就一流的工程和一流的企业。
六是依托国家重大工程不断培育完善独特的企业文化、精神和品牌,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持久精神动力,积淀为国担当的企业文化,打造世界级的工程名片。
全球即将进入一个由重大工程主导变革、引领发展的时代。重大工程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传统认知和思想观念,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成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沃土和打造强国重企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