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纪廉文化传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际新闻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部委信息 政坛人物
时事观察 政策解读
法治生活 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医药食品 聚焦三农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公安频道 司法频道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产业 >

“西望堡”上观历山

时间: 2023-08-30 22:56 作者:周文洁 来源:本网讯 点击:
“西望堡”上观历山
——高玉柱的奉献


 
“位儿圪堆”天文观象台
 
远眺历山


 
 
    候马市有座“平望古城”,洪洞县万安村有个“西望堡”。
    一个人,一位学者,当他对某一项课题认真负责,热爱关注,就能够持之以恒,时刻留心;也就一定会有的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奉献的。
    近几年来,高玉柱先生多陪同外地学者们到洪洞县各名胜处考察逰览,羊獬、万安和神里三处,是较多去的地方。由于来宾们的多次提问,遂使他萌生了以下几个疑窦点:
    1、洪洞县境内究竟有无“历山”?
    2、如果要有,它在哪里?
    3、这个“历山”与今神里、圈头一带的“历山”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4、“历山”之体,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
    数年来,他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
      
一   一块出土文物
     2017年中秋的一个上午,秋高气爽,洪洞县里文化界的名人之一者高玉柱先生,陪同北京、西安、太原、邯郸等地前来考察的学者们,来到万安村考察虞舜文化。一行人看了“娘娘庙”,走过“妫汭区”,现赏了“无影塔”遗址,历赏了“八大神”,又 在客人们的请求下进入“国家堡”,细察了“姚商院”,審视了据传说沿袭数千年的"虞舜姚重华”贴于墙上的神位;最后从不同部位登上该院的西窑顶。
    这是一批高品位的学者,断无普通旅游人们走马观花的粗略,他们观察细致, 提出不少问题。有的还东摸摸西扣扣,希望有所发现。这时,高玉柱站在院东南角草层中拍摄照片,忽然感觉脚下有一很硬的石块,他一边用右脚在土地下蹉擦,一边轻声说:“大家快来看,这是件什么宝贝?”
    大家闻声,调过头去,由于高玉柱用脚下鞋底的磨擦,露出一块长方形石碑的表皮已被揭露。该碑为砂石质,似乎刻有文字。高玉柱惊喜之余,连忙抓过一些柔软物块,细细擦拭;终于露出了那碑上写刻下的是“西望堡”三字,欧阳询楷书体,刚劲而文静。众人分析后,初步确定为隋、唐时代的古物,文化价值较高;並向高玉柱说:“高先生,恭喜了,这是一件真品出土文物。”
    高玉柱欣喜若狂,快步走下庭院,向该院住户交待说:“请把它搬下来,洗干净,保存好,千万不敢丢失或损坏,更不要被别人拿走。”
 
无影塔旧照


西望堡石碑存照

 
万安姚商院
 

姚重华之神位
姚商院南小门
远眺姚商院

姚商院石鼓

 
二   波若的四点归纳
    高玉柱先生,现年六十多岁,退休的原新闻工作者,原籍今洪洞县赵城镇连城后沟村。
    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该“连城”之地,人们在交谈与书写时均为“陶子”,历代相传为由皋陶古氏族支分而出的“子氏族”,故称“陶子”,即《尚书》和《史记》里所写
的“伯益”的故里,俗称“陶子里”。“伯”者,长子大郎也;该村至今仍有“大郎庙”,是这段上古史的注脚。由于陶子通于“窑子”,有混同妓院之嫌,建国初期遂改为“连城”。出自对故乡的关爱,高玉柱多次考察过作为“唐李始原”的陶原,故对尧舜文化造诣较深。他深知今天由他所陪同的这些贵宾,个个都有满腹经论,便立即请教诸君对“西望堡”三字各述高见。
       你一言,我两语,这几位先生谈了不少看法。高玉柱心领神会,默默而记。事后,立即归纳,大约有以下几点:
    1、“西望”二字,表明这个“堡”里的居民及其领袖,是从祖国的东方而来,归属于凤凰族鸟俗氏部落群体,“太阳”族系统。
       2、《说文·西》:“鸟在巢上”;甲骨文为“卥”,乃百鸟归巢的象形,正是西山落日之时。西者,鸟俗氏部落的人们来到此地,就是回归到家了。
      3、虞舜是鸟俗氏的著名领袖之一,万安村一带人又称这个“国家堡”为当年帝舜的都城,正与上述二释大意相符合。
      4、  “西望堡”极有可能就是这座“国家堡”,后者是从政权角度出发而称,而前者则是就当年最高科学技术的集中点而言之,二者相辅相成,趋于完善。等等。
       高玉柱这种不失时机而跟踪探求的精神与作法,是其有高度智慧的体观。梵语中把那些高级的智慧称作“波若”,高玉柱此举,可谓“波若之举”,良知之为也。
 
三   由此向西看
跃为“帝舜”以后的姚重华,是中华历史上有虞时代“天文历星”事业的最高领导者。此之前,当任这项职务者,是帝尧唐放勋。在尧的都城今襄汾县陶寺遗址约宫室附近,曾设置天文观察台,是由西向东观察那塔儿山上的那座宝塔点位的。观察台和受观察的目标宝塔点位,是一套完整的天文历星设施体系。万安村“姚商院”西北方向不远的“妫汭沟”南侧,是数年前田建文、郭洪波等考古专家所率领的考古工作者们,挖掘考证过的地点,该报告文书中肯定了这一带的出土文物,与尧舜时代相对应,属于考古陶寺文化类型。这就更为“国家堡”与“姚商院”的历史地位,又增添了科学成份。越过“姚商院”西边的城墙再往西,是一处不大的小丘,登上该丘往西望,那享有列姑射山美称的罗云山分支娄山一带,立即映入视觉之中。
 被当年以帝舜天子为首的天文历星工作者们,若从这里向西望者,要望什么呢?
 高玉柱先生分析,既然万安的“国家堡”是当初帝舜的都城,那么,这里就应当如同陶寺遗迹,也要有自己的天文观察台;而这座“西望堡”处,从理论上讲就应当是这样的一个古设施的所在地;如果这一假想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同样也应当有受这里所观察的目标标志处。比照襄汾县陶寺天文观察台和东面的塔儿山,帝舜他们在这里往西观望那里呢?其标志位于何方?他将此分析与疑虑,曾三次的向我说明过。
       中国古时的天文历星工作中的目标标志,多被称作历山、观山或历观山者;也有被称为“堆”的,霍州市东南山中的“观堆”者就是如此,它受西部“辛置”一带的观察台所望。典籍记载虞舜曾耕于历山;那个历山者,就应当是后来成为“帝舜”时期所观察的目标之山了。就是说,那被耕作过的历山和接受观察的标志山,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山体。这个山体要符合以下诸条件:
    1、它位于今万安村的正西方;
    2、它能够被从万安村观望到;
    3、它是其周围所有山头的极高处;
    4、它是可以耕作的土质之山;
    5、它的最高堆上,有一塔峰类型的古老建筑物;
    6、它在“堆"上。
    只有把这些条件都能满足,它才会是舜当年耕作和受观察的古历山 。
四   两大矢志不移心
 
“国家堡”堡墙遗址一
    近30年来,被有关方面大力宣传|的今洪洞县万安镇神里、圈头一带,就是当年虞舜所耕作过的历山,如今那里建有大型庙宇群。
    但民国初年的《洪洞县志》、1987年《洪洞县地名录》等典籍里,均无此内容;该《志》明确地载其地为“英山”。当地一些老年人,也对此“历山”之称印象淡模。这就是问题。也正由于此,外来的学者们和游人,本地知识界人士,对此地“历山”之冠者,多持怀疑。
    十多年前,李学智先生主编《舜耕历山在洪洞》时,曾通过他人请我撰稿。我在其中发表了两篇文章。随后的几年里,还曾应邀前往数次 ,前后断续的住留十多天。当时我尚未到过万安村,不知该村有“国家堡”和“姚商院”,更不了解帝舜观察台和受观察的目标为何处。所以于此居住的十多天里,也曾分赴多处考察。发现这里的山头多为土质,适于耕种。但也看到这里並非周边各处山头的至高点,也无人工而成的古丘堆,更无突兀高昂的古老塔或其遗存。因此,对此处的“历山”之称者,我既不能轻信为实,更不敢冒然否认。
不过由于我清楚的知道全国范围内二十几处的“历山”,多为石质山体等原因,故坚信舜耕的历山必是洪洞县内的这些土山头;而且还坚信就是在今神里、圈头周围一带的古“负夏”区域以内。对这两条坚定的初心,矢志不移,至今仍然如此。
 也正由于此,以后才又应邀到万安村暂居而继续探讨。就此,我曾在万安村多次向高玉柱、王天官、刘正平等人表示,要将此初心坚持下去,不急功近利,虽困难重重,我们仍“上下以求索”。他们几位都表示同意。
为了祖国的文化事业,为了故乡悠久历史的放光,我们要不断探索。
这就是我们的共识。
 
五 “高宇柱”
机遇真的来了
2018年阴历四月初,我应邀前往洪洞县万安村,高玉柱先生也被约同往。办完有关事宜,高玉柱、王天官、杜七斤、崔海云等人,拉着我奔赴“姚商院”,观察了那块已经被放置于院里的“西望堡”石碑。当场我表示:
 1、此碑若出自“姚商院”或其附近,更能证明这里的“国家堡"为帝舜都城的文化品位;
   2、此处或其附近,应有一处为有虞帝舜所属的天文历星事业观察台遗址,只是目前尚难以确定而已,以后定会有成的;
  3、其西部10至20里的某地,会有一突出的高山,其上会有人工堆起的高丘,该高丘上会有古老的塔峰类设施,与此“西望堡”成笼配套,邀相呼应;
       4、如果真的如此,其历史意义会更高。
这番表态,引发了诸君的赞同与兴致,杜七斤、高玉柱等竞相表示,距此向西,越过涧西村,爬上十多里山坡,其端部有一逐渐收缩的圆心山丘,正中还有一片脊梁小区,脊梁正中有一人工建造的千年古壘,其峰凌虽逝,而基本框架尚全。
我们几个人的共识是,它极有可能就是当初真正的“历山”了。他们几位都是当地人,据他们说,当地民间传说,帝舜、娥皇与女英等,都上过此山,半路上至今还留有女英的脚印呢。
上午十时三十分,从万安村开出两辆小车,高玉柱、王天官、杜七斤、柴兴旺、崔海云、刘正平、宋文生、周文洁等八人,乘车同往涧西村,参予了该村的庙会活动。午饭后,由涧西村真武庙负责人狐先生陪同引领,驱车西上十多里后,因路途难行,遂下车徒步攀登,不久便“会与凌绝顶”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正如高玉柱等人所介绍的那样。
那脊梁小丘,是昔年人工从四面八方取土堆積而致。我们登上其高处,以四肢爬着攀上为其所驼的千古高塔。该塔纯系石料砌成,是上古时代尚无砖瓦可用的说明。站在高塔腰间,四下景色尽收眼底。东望万安村格外显著,说明当年自那里“西望”察看的可信性;向西南望去,那神里、圈头的庙宇群,乾元山的道教观,都要比这里低下大约一百米左右;塔下土堆丘四周,麦浪在微风的吹拂下滚滚翻腾。这里才是方圆一带的核心主体,最高部位的古历山。
站立在堆丘之下,仰望伸入于云霄的塔体塔峰,我脱口而出曰:“高宇柱,高宇柱!”众人也高兴的和起未:“高玉柱,高宇柱!”
 
六  这个名子太好了
中国古代天文历星工程受观察的标志山者,除历山、历观山之称外,还有方山、方位山、日月山、堆山等名目,霍州市里那座天文历星工作的标志点,就叫”观堆”,是“观察目标位置之堆”的缩称。据高玉柱、王天官等说,这里也叫“堆”、”位儿圪堆”,也应该是“观察目标位置之堆”|的简化了。洪洞人方言“位置”为“位儿”,“位儿圪堆”也就是“位置之堆”。
“位几圪堆”,这个名子太好了。
 
七   也是“历山”嘛
洪洞县舜耕的历山者,多年来被宣传的是那原名的“英山”之处。这里有相传千百年的舜田、舜井,有历史悠久的民俗走亲活动。如果这“位儿圪堆”是历山核心主体的话,那英山一带的文化存在,当如何解释?
我们首先打个比方。洪洞县者是以今洪洞城区为核心的一个大范围,万安村只是洪洞县的一个组成部分;洪洞城内当然是洪洞之地,而万安村也照样是洪洞之地。那些所有来过万安村的人们,虽然其中不少人并没有进过一次洪洞城,同样也可以称其为“曾到来过洪洞”的。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肯定会有某些别具名称的区域同时存在,这些分支区域,有资格也以所属的那个大范围之名而自称之。英山与位儿圪堆之间甚近,它们都是当年“历山”的必然组成部分,耕于此英山之上者,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言为耕之于历山的。
其次,时间上有先后之别。那个从事农耕的姚重华在先,是“虞舜”阶段的姚重华;主管天文历星工程的姚重华在后,是“帝舜”阶段的姚重华。“位儿圪堆”一带历山的始称,是其耕作事宜之后。
第三、有身份高下之差。“历山”上的圪堆与塔峰,是姚重华贵为天子以后,出于政治任务的需要,专门建造的设施,是在帝舜亲自主持指导下完成的;所以才以“历山”之名,对这一带方圆数十里地区统理代称;今英山者,本归属于古历山,是古历山不可分割的同体成分。
第四、    第四、位于临汾市翼城县东南隅的那一座“历山”,地跨今临汾与运城二市,涉及到今垣曲、绛县和翼城三县,方圆数百里之宽。位于洪洞县西山区的这座古历山,以“位儿圪堆”为中心,包括南北各五十里,东西各十里者,绝非荒谬,而是客观的必然。
第五、当年虞舜的耕作中,曾到位儿圪堆以外几个山头,包括英山在内者,都当是可能的事。
因此,今神里、圈头一带,在上古帝舜时期也叫作“历山”,是古历山的一部分,称“历山”者绝非冒充,而是理所当然。当年虞舜也在这里耕作过,也是名副其实的“耕于历山”。
 
八   相差三千年
 “位儿圪堆”的这处“历山”,创建于帝舜当政的初期,是受御用的科学设施,它要比其它各处有“历山”性质的山体,更具有昂贵的文化价值。至今存在约有五千年左右。
 依民国初年《洪洞县志》介绍,神里、圈头一带的英山者,是纪念帝舜二妃之一的“女英”而名,据传说女英曾来过、居住于这里。
 “帝舜二妃”一辞,是在姚重华被尊为“天子”之时才始有的,此前并不能称“妃”。她们二人在《尚书》和《史记》等古老的典籍里,统以“帝尧二女”、”尧二女”或“二女”代称之,并无具体的名字。刘向《列女传》有“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之句,自此才始将二人的名字,具体地落实于“娥皇”与“女英”之上。就是说,“女英”一辞跟帝尧次女相匹配者,从汉初起始。
 刘向,前77年至前6年,又名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曾任谏议大夫,有《列女传》、《说苑》等五、六部著作问世,后世人评论他对文化“贡献极大”。他在《列女传》中始介绍“女英”之名一事,距今最多只有两千零六十年,晚于“历山”始立者近三千年。后世的人们要在此为“女英”立祠以行祭祀,既称作“英山”。久而久之,那“历山”之称者,逐渐被淡化;加上数千年来多次因战乱民族大迁徙,致使多年来的《志》书、地图等,对此不曾标记,人们的记忆断续。虽然为憾事,但也可以理解。
 希望有关方面能引起关注,以后弥补。亡羊补牢,也是功在当今,英名千秋之举。
 
九   微风不可忽略
“高天滚滚寒流激,大地微微暖气吹。”已故的毛泽东主席这联对偶句表明,在某种特定的时期或场合里,一些很有价值的事物,往往被上层社会所忽略或压抑,而在最基层的群众中,却有维护其真理的暖气,虽微微而热情地吹拂着
洪洞县内本有“历山”事实上的存在,与《志》书和有关资料里千真万确的缺欠,是极不相称的一种客观实际;此二者,很不适应。
但“舜耕历山”和“尧王访贤上历山而得虞舜”的民间故事,生动具体,趣味性很浓,顺传数千年,其中难免有不妥之处,但总体内容健康,多与史实相合,填补了《志》书等的一大空白。“大地微微暖气吹”。
万安村“西望堡”石碑和涧西村西的“位儿圪堆”,在那里潜伏了数千年。它们的重新问世,是对多年来有关传说和民俗活动的得力支持,舜都万安和舜耕历山在洪洞者,也将与信史更走近了一大步。
1、洪洞县境内原本有“历山”,它的中心区别名为“位儿圪堆”,是包括南北50-100里的大范围。
2、洪洞县境内有帝舜时期的天文历象观察台,它与该历山相配合而存在,它就是那座从万安村内向西观望察勘的“西望堡”。
 3、洪洞县万安镇辖内神里、圈头一带的“历山”,是当年整体历山的必然组成部分,以整体称叫“历山”,以个体则叫“英山”,英山者亦历山也。
4、“西望堡”石碑的出土,佐证了附近必有“历山”的科学性。
5、只有“位儿圪堆”即古历山核心区域的被发现,才能佐证说明“英山”也即“古历山”的可信度、真实性。
 6、“西望堡”与“位儿吃堆”上的尖塔,不仅是洪洞县内有虞文化重要的上古遗存和组成部分,也是整体临汾市尧舜文化有机的必然组成部分。
 7、多少年来,洪洞县境内的“历山”在何处难以确证,某些解释又难以服人,遂使学界和游人疑窦连连;“西望堡”和“位儿圪堆”的重新问世,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较良好的条件。
从事该项科学试验的高玉柱、王天官、杜七斤、刘正平、周文洁、崔海云、宋文生、柴兴旺等人,都身不挂一官半职,也非著名专家学者,更不是大款老板;其实践活功,只是大地上的“微微暖气”而已,存在有难以引发有关方面重视的可能性,甚至会遭遇那滚滚寒流所荡激。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科学总是在不断否定之否定中,得出正确结论的。
我们相信,只要事物实,道理真,便“自有后来人”。那“西望堡”和“位儿圪堆”的历史文化品位,定会有人坚持探讨下去,也定会有落实到位光芒四射之日。
 
 
 
作者:周文洁        临汾市政协文史专家
 
                                      
 

(责任编辑:admin)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联系电话:400-6892-079 组织机构代码:MA0KB6T14
晋icp晋ICP备19001373号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110102006107号  广播广播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0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