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纪廉文化传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际新闻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部委信息 政坛人物
时事观察 政策解读
法治生活 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医药食品 聚焦三农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公安频道 司法频道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产业 >

走近古洪洞___从侯村娲皇陵说起

时间: 2022-05-24 23:37 作者: 来源:网络 点击:

据说洪洞是因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而得名。据方志记载,西周时洪洞为杨国,赵城为赵国;秦统一六国后洪洞为杨县,赵城属彘县;隋义宁元年(617年),置赵城县,是为赵城县之始。义宁二年(618年),改杨县为洪洞县,直到1954年,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后来又改为洪洞县。

近代以来,“洪洞”之所以能远扬天下,笔者认为恐主要是得益于六百年前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明代大槐树移民事件和一句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的京剧唱词(依据明末冯梦龙编订的《警世通言》之卷24《玉堂春落难逢夫》于清朝嘉庆七年(1802)上演的京剧《玉堂春》);而对于距今7000年历史久远的古洪洞,对于这个曾经镌刻着诸多伏羲、女娲、唐尧和虞舜活动足迹的古洪洞,恐名声之大并不及仅有六百年历史的“苏三”。

 

洪洞伏羲女娲文化遗存分布图

 

     洪洞有关伏羲女娲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其数量之多位居全区各县之首。除了县城的三皇庙(明代尚存)外,还有以八卦阵布局的卦底村、伏牛(伏羲台)、伏猪、侯村娲皇陵、上张娲皇庙、西步亭娲皇庙、西仪娲皇宫和辛村娲皇宫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尧舜相关的文化遗存,如历山磨儿疙瘩古观象台遗迹、无影塔、妫汭、国家堡、羊獬等。洪洞地表之上为何会有如此之多承载丰厚历史信息的文化遗存,这是值得探究的;而洪洞地表之下诸多鲜为人知的考古文化遗址,更是不应忽视的。

    考古文化遗址,是历史的印记,也是历史的缩影,本文拟从洪洞考古文化遗址分布的视角,走近远古的洪洞,力求能深入地探究洪洞“根祖文化”的历史地位。

 

 

洪洞县先秦时期考古文化分布图(县北地区)【绿色仰韶、深绿庙二、深蓝陶寺】

 

 

洪洞县先秦时期考古文化分布图(县南地区)

 

现今洪洞县域内,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址共计有62处,文化层分布总面积约为742万平方米。其中,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共有13处,文化层分布总面积约为101万平方米;庙底沟二期文化类型遗址共有9处,文化层分布总面积约为61万平方米;龙山文化陶寺型遗址共有15处,文化层分布总面积约为261万平方米;二里头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址2处,文化层面积约为44万平方米;西周时期文化遗址6处,文化层分布总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东周时期文化遗址17处,文化层分布总面积约为185万平方米。(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统计)

 

 

       

 

刘家垣、万安一带考古文化遗存

 

 

 

 

明姜、广胜寺一带考古文化遗存

 

 

 

 

 

 

曲亭一带考古文化遗存

 

 

图片

 

苏堡一带考古文化遗存

 

 

从洪洞县先秦时期考古文化遗存的分布来看,仰韶文化(含庙二)与龙山文化陶寺型是洪洞县域内的主体文化,其年代处在距今7000年到距今4000年之间,跨度达3000年之久;显然,这一客观存在的考古文化资源与历史传说和典籍记载的三皇五帝时代是完全相吻合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符合性;而当地地表之上大量的自刘家垣向东一线分布的与祭祀伏羲女娲相关的庙宇古建和伏牛村、卦底村以及侯村的女娲陵等文化遗存,也佐证了仰韶时期洪洞县域内考古文化特征的可信性。尤其是龙山文化陶寺型遗址在该县域内的分布,面积达260多万平方米(不含近年来历山、磨儿疙瘩、东圈头一带调查发现的陶寺文化遗存),是临汾地区该类考古文化分布较广的县域之一;古妫汭河流域的历山、万安、河东侯村以及涧河流域的苏堡等地广泛分布的陶寺考古文化遗址,充分说明洪洞县千年传承的民俗——接姑姑迎娘娘,有着其坚实的文化基因。

由《洪洞县先秦时期考古文化遗存分布一览表》可见,继龙山文化陶寺型晚期之后,除洪洞的夏文化遗址零星显现之外,洪洞的商文化遗址几乎空白;至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自西周期起特别是进入东周时期,同时期的考古文化遗址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分布面积上,都出现了骤然增大的趋势,至秦汉时期更是尤为明显。

 

 

 

一九五四年,在山西省洪赵县(今属洪洞县)坊堆村南永凝堡遗址出土了两版卜骨, 其中一版刻有文字. 这是距今3000多年西周甲骨文的第一次发现。因出土大量西周时期遗物,尤其是以发现西周早期带字卜骨而著名,因而被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学者认为西周初年姞姓受封,建立杨国,晚期被姬姓尚父所取代并称为杨侯,坊堆遗址当为西周时期的古杨国之所在

 

 

 

 

东周时期杨国被晋国所灭,晋伯侨被封于杨,亦称羊舍氏,地处坊堆以南的范村、安乐村、张村和敬村之间的范村古城或为羊舍食邑中心区域。据《春秋大事表》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有杨城。晋灭之,以为羊舌氏封邑”。清光绪《山西通志》载,“古杨侯国城,在今范村。”

 

在洪洞诸多考古文化遗址中,与南北伏牛村仅有“九里十三步”的侯村遗址,因有娲皇陵而颇为引人注目;但娲皇陵之始建年代无考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谜题。 

 

据《平阳府志》载唐天宝六年(747年)重修。唐以后历代屡有修茸。女娲陵原规模宏大,建筑风格极具皇家气派。宋代碑文载:“南北百大,东西九筵”,原有建筑现已不存。陵墓内现存宋开宝六年(973年)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巨碑两通,千年以上古柏三株,“补天石”一块,以及明清时期石碑三十多通。

据年代早于《平阳府志》的《洪武平阳志》记载,赵城县有娲皇塚、娲皇庙、伏羲庙、伏羲台、三皇庙;洪洞县有三皇庙;此外,还记载,赵城县有赵简子城、赵简子墓,洪洞县有杨侯古城;人物卷记载,赵城县有春秋赵简子、战国蔺相如为赵相,洪洞县有皋陶、徐晃、师旷。

 

关于伏羲台,《洪武平阳志》卷六赵城县记载:“伏羲台在县东南十五里,台上舊有宋所建庙。元大德年(1303年 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倾摧,今有故基存焉。直北二百步有乡民重建羲皇庙,东南五十步外有卧牛池、伏跪坑乃羲皇伏牛时去上齿之地”。

 

关于娲皇塚,《洪武平阳志》卷六赵城县记载:“娲皇塚在县东八里,高二丈许,上有松柏。塚前有庙,始建于宋开宝六年(973),復修于元至元元年(1264),有碑石可考”。似乎,至元元年(1264)復修塚前大庙在《平阳府志》未有记载。

 

 


 

看来,志书或是碑刻对“娲皇陵之始建年代”均无明确记载;但从考古文化遗址——娲皇塚所在之侯村遗址的相关资料来看,该地域范围内存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陶寺型遗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当时这里生活着相当规模的氏族部落。据说娲皇陵有关人员曾对娲皇塚古柏做过碳十四测定,年代为4000年前。据此,结合以伏牛村伏羲台为中心伏羲文化遗存在洪洞县的分布情况,从考古文化遗存的视角,笔者判断对娲皇陵的祭祀年代当很有可能始于当时居住于此地的氏族部落,亦即相当于尧舜时期;相较于六百年历史的移民文化而言,这里才是洪洞县真正意义上的“根祖文化”之源。

 

对上述笔者的判断,自然会引发质疑:首先,就山西晋南地区而言,在汾水之西的人祖山、云丘山一带就有伏羲女娲的遗存和传说(人祖山娲皇庙里还有明代人敬藏的距今约6280年的娲皇骨),而在华夏大地西边的甘肃和东边的山东等地也都有伏羲文化的遗存和传说,陕西周原还有中华始祖母华胥氏文化遗存和传说,那么,所谓锁定祭祀娲皇始于4000年前的洪洞娲皇陵之立论,能够成立吗?站得住脚吗?

 

答案,  是肯定的,而且华夏各地关于伏羲女娲的文化遗存和传说也都是历史记忆的真实印记,也是不容否定的;因为其存在,客观上具有内在的合理逻辑与必然联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这涉及到万年以来氏族部落因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大规模的迁徙问题,涉及到因迁徙而带来通过地名复制以记忆传承氏族部落历史信息的问题;从考古学层面来看,涉及到被学界忽视的旧石器考古文化与新石器考古文化之间的转换与承接的相互关系问题;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问题,涉及到中华文明是原生还是次生的问题,是满天星斗“多元一体”还是同源“多支一体”的问题;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涉及到黄皮肤黑头发的炎黄子孙是来自所谓的“非洲”还是本土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涉及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涉及到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问题。……….

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妨从古老的黄河说起。

 

一、黄河成长史简述

 

黄河最初并无完整的河道(好看视频《为什么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截图

 

 

 

 

 

“中条华岳本一山当河”所形成的三门古内陆湖(古籍所云之“神母游其上的华胥之州”)

 

 

 

 

河神巨灵手盪足蹋开而为两(地震断裂)黄河冲击平原与河道缓慢形成

 

 

 

运城盐湖 —— 古籍所云之“雷泽”所在地域

 

 

据《中华探源》作者李侃良先生考证,在距今万余年前,地球板块运动引发巨震,华山与中条山之间的地震断裂带上终于出现了一条大裂沟,导致三门内陆大湖之水奔涌下泻,上游的黄河之水有了东进的出口,从而逐渐形成了肥沃的渭河与汾河冲积平原,史称其为“华胥之州”。这就是“巨灵擘山导河”这一古老神话所传递的母亲河——黄河沧桑巨变的远古历史信息!

 

二、神话“巨灵擘山导河”背后的人文信息

梳理旧石器时代的诸多考古文化,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距今180万年的西候度人,因冰川运动而走出山林来到内陆湖畔的西侯度开始进化繁衍。之后,从距今110万年——70万年的蓝田人到距今65万——50万年的陈家沟人,从距今50万——5万年的洛南人到距今20万年的大荔人,从距今10万年的丁村人到距今5——3万年的禹门口人,从距今2.3——1.6万年的下川人到距今1.3万年的薛关人,再到距今2万——1万年的人祖山柿子滩人,成为了整个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主体。其长达180万年的发展轨迹沿着当初的渭、洛、汾水内陆湖自然的形成了一个近似圆周状的区域。晋陕豫交汇的这一区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文化分布占比最高(70%以上)、且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连续不断的特征。

 

 

 

 

 

在这个区域里,留下了有巢氏、燧人氏的足迹,留下了“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传奇,留下了“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的记忆,原来这里就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母系华胥氏族(女娲)的诞生圣地!之后在距今大约7000年到4000年间,亦即三代之前的五帝时期,黄河又成功创造出了她新的中下游伊洛盆地与黄淮海冲积平原,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摇篮向东又渐次延伸,扩展了黄河流域人类活动的空间。

这个以华岳和中条为中心围绕雷泽(曾为内陆湖)的地带,就是中华先祖华胥氏(女娲氏)的最早活动区域,也是后来因生态环境变化伏羲、女娲氏族部落向华夏大地四面迁徙的起始原点

  

三、有关中华先民早期活动地域的典籍记载

1、《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菓蓏蜯蛤,腥矂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2、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树名遂木,屈盘万顷。有鸟类鸮,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其枝以钻火,号燧人”。

3、《路史.前纪三》亦云:“巨灵氏出于汾脽”,并言其“能造山川,出江河”。

4、《水经注》载:“中条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盪足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

5、《拾遗记》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 列子. 黄帝篇》云:“ 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 自然而已; 其民无嗜好, 自然而已。”

6、《淮南子. 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熞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黒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7、《说文》注:“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8、《太平御览》云:“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9、山海经•内东经•郭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10、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11、《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12、《纬》卷十一:“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13、《河图握矩起》:“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14、《孝经•钩命诀》:“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15、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16、《云笈七签》卷一百集唐王《轩辕本纪》:“黄帝游华胥国,此国乃神仙国也。”

17、《列子•黄帝》:“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

……………………………………………………

梳理上述 诸多关于中华远古史的典籍记载,其中有些关键字至关重要:涉及地理称谓的:有“中条”,“华岳”,“华胥之州”,“冀州”,“汾脽”,“雷泽”,“成纪”等。涉及时代称谓的:有“燧人之世”。涉及人物称谓的有:有“有巢氏”,“燧人氏”,“巨灵”,“大迹”,“华胥”,“女娲”,“伏羲”,“风姓”“黄帝”等等。涉及自然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巨灵劈山导河”,“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所谓“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的历史记载,其实质反映的是远古时期华胥女娲母系氏族社会向伏羲、女娲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尽管近年来在全国有多地都号称其为“伏羲出生地”,但可体现这一过渡历史并能在历史地理空间上与典籍记载完全相吻合的地域,恐非今之晋陕豫交汇地域莫属。

所谓“大迹”即“巨灵氏族”,其活动地域就在今汾水与黄河交汇之处的汾脽,亦即在古雷泽(三门古湖)以北的地方,况且汾脽这个地名在华夏大地具有唯一性,更重要的是此地具有女性特征的地貌也具有唯一性;所谓“华胥”,也就是生活在三门古湖周边的女娲华胥氏族部落,亦即被史学界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古今史学家对华胥、伏羲、女娲的研究,一直未中断过。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热潮的兴起,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备受重视,华胥也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华胥氏是新、旧石器时代交替前后(距今1万年)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约7000或6000年前)。学界关于华胥氏的生地考主要有华胥国之说、生于雷泽之说、生于九河之说、生于华胥之洲说等。就本文所说的洪洞侯村“娲皇陵”而言,从大的地理空间来看,也和陕西蓝田的“华胥镇”一样,都处在三门古湖的周边本质上都属于远古历史传承的同一脉络体系。

“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伏羲没,神农作“、”神农衰,黄帝兴“……….

至于多地都有“雷泽”的地理称谓和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遗存并不奇怪,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伏羲女娲氏族部落从三门古湖(雷泽)向华夏大地四方迁徙,在迁徙过程中而出现的一种地名复制与文化传承的现象而已。

 

 

 

 

当人们把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联系起来立体审视的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晋陕豫交汇地域之旧石器文化终结(10000年)后的1到两千年,才在西边大地湾、南边彭头山、东边山东后李、北边的兴隆洼等地先后出现新石器文化,直到7400年才在晋南与河北磁山等地出现新石器文化的现象;这无疑可从“巨灵劈山导河”的传说和地理地质变迁与黄河冲击平原的形成过程中找到答案。顺便说句题外话:奉劝那些言必称希腊、按照西方所谓的文明标准、削足适履、舍近求远“去非洲找祖先”、“去西方寻找文明源头”的研究者,还是扎扎实实的把精力放在本土的“两河流域”为好。

 

 

 随着黄河中下游冲击平原的逐步形成和黄河流域(三门古湖)生态环境的恢复,距今7000年,在曾经是旧石器文化终结点的晋陕豫交汇地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至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东西南北各地五千年以降的新石器文化又骤然回返汇集并兴起于古中原的陶寺,从史学角度来看,这正是帝尧协和万邦的时期……..洪洞县7000年到4000年考古文化的分布,恰能与之无缝衔接,融入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延伸阅读

 

汾阴脽(fényīn shuí),《辞海》:脽臀部。《汉书·东方朔传》:“连脽尻”。臀:人……身体背面腰部下方,大腿上方的隆起部分。《水经注》:“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水经注》云:“汾阴城指荣邑旧域,西北隅脽邱,上有后土祠。”《封禅书》曰:“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邱是也。”汉武帝元鼎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不少帝王亲临后土祠祭祀,仪式隆重,规模宏大,至宋真宗时祭祀之事又盛极一时。金、元直至清代也都遣官去进行祭祀。祭祀活动从黄帝到历朝各代几乎是一直延续着,前后共有八位帝王及官员多人二十五次去后土祠祭祀。《宋杨照重修太宁庙记》中说:“后土载在祀典,肇自轩辕扫地而祭,其来古矣。”可见黄帝在汾脽祭祀后土开创了华夏族祭祀先祖的先河。



编辑:贾广才     李娟        编审:刘正平

(责任编辑:admin)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联系电话:400-6892-079 组织机构代码:MA0KB6T14
晋icp晋ICP备19001373号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110102006107号  广播广播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0439号